进入职场N年,从商也不少年数了,眼见在商场上起起伏伏的人太多了,而所见所闻的这些成王败寇评价及相关商业理论也不计其数。

其中如雷贯耳的我觉得非雷布斯的风口论莫属,最近还听过恒大造车的十五字秘诀:“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这个我只能讲是许老板有钱,够豪,所以出口之即成金,但本质上讲根本上没法形而上成为一种理论,只能是一时的口号,如果钱没了,这理论很快灰飞烟灭。

不过在雷老板的风口论之前,偶尔也听过一些财富培训师类似的机会理论:八十年代摆地摊,九十年代买股票,二十一世纪初买房子……,说起来一套套,很顺口,因为培训师们为了上课需要给编的。听起来也很极是那么一回事。当年郭美美同学红十字商会出事之后,经济学大师郎先生还专门为她们母女做了一期电视专访节目,原来她们俩自述就是九十年代买股票起家的,而不是传言的那个那个来的,所以坊间惊呼:原来股神藏在这里!

最有价值的还是雷老板的风口论,毕竟他商业真的成功,同时也是读书人,所以有深度。

按雷先生所述,金山之后,他已经有丰厚的财务积累,完全可以当个散人不问江湖世事了。但他发现了一个风口,而且投入进去,而且成功了,而且成功的故事还在延续。

雷先生是成功的,他的风口理论于他而言是实证的。

我没有找到雷先生那句著名的:“站在台风口,猪也能飞起来。”的出处。不过我倒是找到了他后续相关的微博截图:

风来的时候猪都会飞

我前面之所以说于雷先生而言,风口理论实证是对的,意指,这个理论只是对于雷布斯们而言是对的,对于大多数职场上朝九晚五的人或者大部分的企业来说,并不适用。

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我们是看不见风口的。现在的段子是真多,很多很精辟,所以这里引用一下据说是李嘉诚先生的一段(因为不知道是不是真是的他老人家说的):当一个新生事物出现,只有百分之五的人知道时赶紧做,这就是机会,早做就是先机;当有百分之五十的人知道时,你做个消费者就行了;当超过百分之五十时,你看都不用去看了!

除了李老板与雷老板,有几个人可以看到机会呢?所以这就是个大问题。举例说,清末民初的时候,当时还有很多有钱人忙着花钱去买个顶戴花翎来戴,谁能看到马上就民国了呢?

顶戴花翎

最极端的例子就是位名叫孙耀庭的孩子,因为家中穷,所以进宫要去做太监以谋得一个安稳的生活,谁知被阉割后因为疼痛陷入了昏迷,这一昏睡就是三天,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清帝已经退位,他则成了中国未上岗即失业的最后一名太监。历史给他开了个大玩笑。

最后的太监孙耀庭

所以让人有预见性其实是很难的,大多数的人是从众,随波逐流的,企业也一样。

还有一个更难的是,即使是看见了机会,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就有那个资本去追逐与从事这个机会吗?

首先是技能。雷军做小米,除了他已经有钱,而且有渠道弄到更多的钱之外,他还是一个程序员出身的,他已有的技能与手机的相关性很大。这是他拥有两个资本,很大的资本。

讲个例子,在八十年代初摆地摊赚钱的年代,大多数的人是不会去摆地摊的,因为很多时候摆地摊还是非法的,只是处罚没那么严厉而已,对于大多数城里人而言,人们不会舍去现有安稳的单位去做一份自己极不擅长且充满了风险的工作的,地摊职业甚至连工作都谈不上。所以八十年代摆地摊的基本上是乡下人,我的好多老乡长辈就是这样起家的。不是他们有远见,预见了什么风口,他们是真没啥出路了,所以才冒着被工商、地头蛇、铁路等等重重盘剥去讨个生活的,谁知道这么没尊严的职业居然是个风口呢?

除了需要冒险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摆摊是要卖产品的,而产品哪里来?如果八十年代摆摊只是在人行道上卖几个大葱那肯定发不了财。那个时候摆摊,一般卖的是轻工产品,比如服装、床上用品、太阳镜等等,那年头中国的工业生产力太差了,所以随便做出来一些东西都成了稀罕品,问题是产品真的能随便做出来吗?这需要技能,而技能往往需要历史的传承。中国现在有个有趣的经济现象,就是产品是分类地集中出现在各地的,也就是说很多地方有自己的拳头工业产品,比如柯桥的窗帘、湖州的童装、安吉的转椅、丹阳的镜片、温州的打火机……,这些地方的发展,其实就是从八十、九十年代开始的。中国的产业集中区后来也跟中国加入世贸之后由外企散播的工艺技术有很大的关系,没有这段重要的里程,不可想象我们现在的生产力会有现在这么高。

所以,对大多数当年的人而言,人们可以在街道看到有人摆摊卖被套,很喜欢,然后去买一床。但人们真的不知道这被套是从哪里生产的,更不要讲是怎么加工的,用什么机器加工的,上面的花是怎么绣的。所以这就是一个大大的问题,就是哪怕有这么一个风口被刮到门口了,人们也有意愿迎风而上,但人们往往缺少转到这个风口里的技能。打个比方,那时浙江以外的一个有想法的人,想卖领带、或者生产领带,都需要跨越相当大的技术与信息障碍。非互联网时代,一切的信息都是不可查的,都是珍贵的信息。很多做零售的小商人,就是因为知道某个别人不知道的批发市场而赚了钱。

而且风口是会变的,但技术的行业壁垒会很大,做机械的去做电子很难,做电子的做纺织又很难,人一生的工龄其实很短,上帝没有给人们充足的时间去更换全新的知识与技能的,所以古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原因就是这里,因为一试错,再纠错,基本上胡子就长老长了,如果再错一下,一辈子就没了。所以哪怕有敏锐的目光,有大把的钱,每到一个风口的时候,也不是都有能力去见风使舵的。

还有,光有技术与愿意也不行,做事都需要钱,不说多大的资本,哪怕是一段时间去试错,没了正常的收入,对于二三十年前的人来说,也很难。更不要说需要花五万甚至十万去建厂房、买机器、进材料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口,对资本的需要量是完全不一样的。等到雷布斯说风口的年代,他做手机就更不是一般个人与一般企业所可以想象的了。最近雷布斯又要做车了,试问一下,哪几个企业有能力投资做整车的?所以,哪怕是新势力造车是个大大的新风口,谁可以做?去做个汽车玻璃都不容易,如果容易,就没有曹德旺先生什么事了。

曹玻璃大王德旺

还有,看到风口,有钱有技术去投资,然后也真的去投资去从事的人,也只有一小部分是真的成功了,大部分是不多不少赚了点辛苦钱就不错了,还有一部分是彻底失败了,然后悄悄地藏了起来。而作为大众,能看到能记得的,就是少数头部几个所谓的成功者。

我认识的八十年代摆摊、开厂,九十年代买股票的可真不少,我也没见哪个算是大富大贵的。因为进了风口,也不是说里面就是大把的黄金等着捡,其实哪个领域都竞争着,哪个领域哪个时候从业的人都会感叹利润不高、竞争激烈的。人们容易感叹以前什么行业赚钱容易是因为他们没有亲历过,或者他们忘了以前的痛了,所以这也是人们习惯在记忆里美化童年的原因。而且,就算是在风口赚了钱,还存在着管理是不是完善的问题,后续的生产与投资是不是能一直顺利的问题。

记得当年互联网界有一句话,叫南阿里,北慧聪。如今,南阿里依然独大,北慧聪呢?慧聪也是进入电商平台很早的企业,看到风口了,也做了,然后呢?当年与阿里与慧聪一起并肩的还有一些,都烟消云散了。

所以,风口一说对于雷军是对的,对于普通人与大部分的企业来说,还是算了吧。风口理论个人认为适合那种专业的投资人,象巴菲特一样,什么行业好就投什么,不好就把钱撤出来,反正他们不做具体的工作,只是给钱,然后拿利润或者等涨价。但这个就不需要我来说什么了,那些投资者每天在分析这个板块那个板块,有理论,有数学模型,有工作人员,不断进行宏观的分析还要实地考察甚至间谍式侦察。

对于普通人与企业来说,关于风口,要做的不是去抓多大的风口,而是要努力避开落幕的夕阳行业。然后在自己所在的尚有空间的行业里,去深耕主业,去拓展空间,去做精做强……

而且,看不见风口,没有这个敏锐度并不可耻,看见风口了没有行动也没啥,一个人一个企业最难的其实还是深耕与专注于他的主业,把一个平常的行业做出常人不能及的深度来……。

而且,如果做出了大多数人做不到的深度,看到了大多数人看不到的视角,或许,这就是风口。

智能手机是以乔布斯为代表的人做出来的,可回收的火箭也是人做出来的。而这些新鲜东西在做出来之前,人们想都没敢想。而当这几个新的代表性的产品出来后,后面一帮人蜂拥而上,称之为风口。

这就是创新的重要了。但创新的本意并不是为了风口,而是一种优秀企业的性格与修养。

西视工业自视为努力创新企业中的一员。作为工业生产目视化管理用品的产品开发生产企业,他们早已从国外同行产品的学习进入到自主创新阶段了,其中的V视袋排排看板盒就非常新颖,确实方便。

合理化建议看板

比如还有一家企业:苏州的壹达生物专注于流式电转仪的开发,为新型的癌症治疗提供方案提供相应的仪器。

壹达电转仪

这样的企业其实很多,只是不出名而已。都是例子,只是都是默默埋头努力不为世人所知的例子……,这大多数的默默耕耘的企业或许不会成为风口企业,也不一定会做出风口产口,但应该会是不错的企业与向社会提供不错的产品。

这个时代,更需要的是人们与企业对自己专业与职业的专注与传承。风口,让雷布斯们去做吧。

这里备注一下,雷军是我景仰的企业家,因为他不但投资,更是投身其中去用心经营,当初做小米的时候据说他的背包里总是放着十几个不同品牌的手机。他的“产品要做到极致”的口号比风口论更让我震撼。

来源:西视工业网

微信公众号:S5S西视工业

本文网址: https://s5s.cc/2021/11/02/ignore_opportunities/转载请注明出处。